边境布鲁斯忧郁的边境分集剧情
现在有一种现象,是很值得去关注的,那就是在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,因为种种原因,是会有一些所谓跟不上“脚步”的地区的,也就是不发达地区。在那里,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会产生一种“恨铁不成钢”的心理,他们很不喜欢自己的家乡,觉得很厌倦。他们会很向往大城市,认为只有去大城市打工,才够得上体面。在电影《边境布鲁斯》里,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话题。影片讲述发生在伊朗北部的边境小城中,四个穿插而有趣的故事。其中一个讲智障年轻人的故事很特别。他终日牵着一匹驴,拿驴子当宠物,照料十分细心,这显得很滑稽。他父母都早已离开了这个边境城市。他是由舅舅带大的,他的舅舅开一间服装店,生意很萧条,而这个年轻人一点帮不上他的舅舅。他舅舅整天的生活也是极其单调,商店里一直放着一个女模特,就是那种展示衣服的模型,但是城中的女人差不多都走出去了,女装当然卖不掉。一天他干脆把这个女模特搬回家里,黑夜,年轻人对家中这个模特产生好奇,月光下,他把模特身上罩着的T恤脱了下来,影像画面顿时出现了一种很冷的幽默感。这个“幽默”,潜台词很丰富。缺乏关爱,尤其是母爱,几乎成了问题的关键。可以想象,一个社会中,假如只有男性,没有了女性,那么男性的生活动力也将消失。比如影片中还讲述了一个养鸡场工人的故事。他经常去郊外一个农场遥望一个姑娘,姑娘是波斯人,他自己是土库曼人,民族差异固然存在,何况一个在养鸡场工作的小伙子又没什么家当。但他还是鼓足勇气去求婚了,姑娘的爸爸问他有什么,他只能回答:“一辆摩托车。”婚事自然不成。小伙子成天学习英语,跟着磁带,一句一句念。这成为他最大的愿望,即离开家乡,到外闯荡,他对波斯姑娘说:“我在学英语,我要带你离开这里。”这种离开家乡,多少显得有些盲目,其实,很多国家的边境城市,都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,他们有自己的文化,有自己的生活习惯。然而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,他们的文化和习俗,显得格格不入,显得很落后。我们可以理性的说,只是表面上“显得”,但当地人主观心理上觉得真的落后。所以,这样的问题不是民族问题,也不是偏远不偏远的距离问题,根本就是价值观问题。新的价值观和老的价值观一见面,就很尴尬。我有一次去陕北黄土高原较偏僻的农村,那里的人和这部电影里面有点类似,他们觉得外面很发达,但是老农和我说了一句话:“很多人出去了,我们不出去,出去活不了。”电影结束的时候亦有一句类似的话,土库曼小伙子在家中,灯光昏暗,他听着耳麦,念着英语:“你好吗?我很好,我们大家都很好。”离开的人好吗?不离开的人好吗?不必回答。《边境布鲁斯》,我更愿意翻译为“忧郁的边境”。(发表于2011年《假日100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