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牛看着像喜剧分集剧情
这是部喜剧片,整部电影充满了笑点。导演肯定是阿拉伯裔的法国人,深谙法式幽默和法式政治正确,可以想象电影在法国上映时的受欢迎程度。阿尔及利亚曾经是法国深耕多年的殖民地,至今法国依然在这片土地拥有极大的影响力。学校里使用的语言不是阿拉伯语,而是法语。法语在北非的影响力,比英语在中国的影响力要大得多,毕竟英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一门外语,但法语对于北非人来说是真正改变生活的阶梯。正如电影中所言,阿尔及利亚现在依然是问题比人多。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接受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,这些教育采用的都是法语。男主虽然开场在田里收割庄稼,但从一身洋气的打扮,流利的阿拉伯口音法语,明显能看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。但这样的知识分子却沦为牛痴,在家庭里没有地位,在村里被乡亲们当面嘲笑为何不娶牛做老婆,在娘家被娘家人嫌弃一事无成脑子有坑,在离家后被隔壁老王上门诋毁他无能不靠谱等等。电影中他走投无路时蹦出一句,我啥都不要了,我只想要回尊严,可见平时被冷热暴力压榨之惨。不要被导演制造的假象蒙蔽,以为他真的是个养牛的老农。一个农民哪会唱迪斯科金曲Iwillsurvive,哪来那么好的舞台经验,哪能hold得住几百上千人的大场面,哪知道跟法国二台的记者谈笑风生。他年年申请参加巴黎的农业展,还自个儿办签证去法国,肯定会上网。他的照片是通过邮箱回来的,说明村里人给他的小纸片上是邮箱地址,他会发电子邮件。我们回头看看他们村的样子,一穷二白,不像是天上掉个馅饼砸中仨大学生的地方。他在法国看样子也是轻车熟路,一开始导演貌似还想掩饰下他是第一次来法国,后来就明显装不下去了。种种迹象表明,他绝对没有乡民们那样淳朴。那么问题来了,一个教育程度远高于大众的知识分子(他们村估计只有教师跟他教育程度相当,搞电脑的小伙都差一截),为何在家乡郁郁不得志,只好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理想,作赌博式的打拼呢?去巴黎参加农业展,这个宏伟的理想无论是预计还是现实,都是亏本买卖。去巴黎的钱是村里筹的,妻子也说了,我们家拿什么去还?要是路上不碰巧遇到那些人,根本到不了巴黎。就算参展了,法国泱泱大国,就你的牛最棒能拿奖?拿到奖又咋样,法国农业这衰退的尿性,农业展这种二三流的展,能对咱家有啥帮助?所以妻子是强烈反对,村里理智的人也反对。电影的最后,因为法国之旅知名度上去了,拿了个最佳公众奖,这是个啥奖电影也没解释,咋看都像是组委会临时颁发了一个出来糊弄老农民的。拿了这奖男主还回去了,回去之后会咋样?细思恐极。所以导演也就不拍了,到这里吧,开心就好。男主头真是铁,撞破南墙不回头。你们都不看好我,我偏要做给你们看,好像知道自己是钦定的主角。还好这是电影,贵人相助,去了展能够交待过去,为父老乡亲长脸,回家扬眉吐气,强行不亏。想到这一层的时候,我大概明白了,原来这喜剧是个荒诞剧,隐藏得太好了。现实世界,这种被社会遗弃的小人物的梦想,怎么可能会实现,怕是出去丢人现眼。所以电影这样拍,还是非常正能量地告诉我们,人要有梦想,万一实现了呢!你看还是有人能实现的嘛!一部优秀的作品,肯定是复杂的。反派的身上往往有光明的一面,比如悲惨世界里的沙威。正面人物的身上也有阴影,比如司马迁写的史记。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,明明是法国主旋律电影,却处处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忧思。法国人是激进的,天生就喜欢反思和批评,同时又是保守的,毕竟历史上法国人的激进坑自己出了名,于是学会了挠痒痒式的讽刺。电影里的许多段子很有意思。女农场主的两个儿子都不务农,去巴黎找活干。伯爵落魄到抵押房产没钱修车,家里却养着女仆管家佣人,吃着上档次的法餐养着名犬。被公然行贿吓尿的小公务员拿钱时候的神情。浮夸的电视节目和疯狂的吃瓜群众。把自己与家乡割裂的阿尔及利亚年轻人。埃菲尔铁塔拍照时候说的中文。狂欢的舞会一夜情性质的吻。雷同的穆斯林名字。阿尔及利亚男人对法国女友的渴望。男主对中国货的吐槽和地毯小哥的回答。伯爵的礼貌优雅和抑郁症。妻子收到信之后的心情…太多太多,看似每一处都是可有可无的镜头,其实都无可或缺。这部电影的每一句台词,每一处对话,都值得细细品味。明明是部喜剧,干嘛要这么严肃地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