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花之舞《蘭花之舞》:愛在喜馬拉雅山下分集剧情
同志電影的命題離不開家人的不接納、社會的歧視,還有對愛的自我探索與自我掙扎。尼泊爾的《蘭花之舞》(Soongava:DanceoftheOrchids)也離不開講述同志身份與家庭之間的關係。或許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上很容易被其他電影比下去,但尼泊爾派出這部作品參賽已經是一個嘗試。單是講同志電影,柏林影展與康城根本就不缺,但對於一個被視為第三世界的小國來說,拍這部同志電影之外,更要走到國際上評比,已經不容易,要給的是鼓勵。這部電影更是尼泊爾首部同志電影,驟看其他的亞洲地區,有些被視為是第三世界的國家也開始有自己的作品,舉例如越南有首部男同志電影《迷失天堂》(LostinParadise)。《蘭花之舞》注定在奧斯卡是一頭冷馬,幸運的是法國並沒有派出康城的得獎作品《接近無限溫暖的藍》。如果講到近年比較有熱潮的女同志電影,就不得不提泰國的《YesOrNo》,傳統的女同志觀念,一個打扮男性化的女生,配一個「直人」,成功「拋攣」。而《YesOrNo》的KIM與PIE外型上也是討好的,KIM的羞澀,PIE是很傳統的「婆」,及後也拍成了第二集。《蘭花之舞》的角色也是相類似的,一個打扮得比較酷,另一個就是普通女生的樣子。電影聚焦的是兩個家庭如何面對身份定位是同志的女兒,電影裡的線索可以分成幾方面去看,第一是傳統的相親﹔尼泊爾的儀式與盲婚,第二是兩個女生之間的關係,她們如何看待「身份認同」,第三是社會如何的拋棄她們。在故事上,難免是有點順水推舟的,在處理上是有點節外生枝,但整體上結構是算完整,故事也起碼交足功課。要批評的話,也不要那麼狠,畢竟小國的電影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。看這部電影時感覺有點像看獨立電影,不是什麼的大製作,也不是華麗,有的只是樸素,或者這小國給人有這種民風吧。主要的內容也落在在兩個女主角身上,Diya與Kiran。從一開始Diya的命運就不能選擇,她要接受父母之命,一直都不敢與她那個有感情的朋友交待。在電影中,這對戀人的關係是很隱晦的,沒有一開始就說很愛你,愛到要死,而是慢慢地從朋友關係推進,含蓄的愛。再漸漸地確認彼此的關係。電影離不開世俗的枷鎖,或者可以講為尼泊爾目前的社會環境仍然離不開傳統的主流價值。在報導中得知目前進入民主化的尼泊爾開放同志婚姻,有望成為亞洲第一個可以結婚的地方。然而,這部電影反映的卻是開放的背後,是偽開放。同志僱員要被辭退,同性戀被視為是「罪惡」,家長深怕同性戀者「教壞」自己的子女。社會環境是恐同的,同志面對著種種的不公平,卻只有接受。戲裡的Diya來至比較中產的階級,她的婚姻是「人情牌」的,是「等價交換」。而Kiran的家庭則比較富裕,沒有太多壓力。故事表達的是即使是不同的階層,面對子女是同志的時候,都會選擇逃避、自責,還有的是責罵。她們認為異性戀才是正常的道路,腦子裡認為同性戀是病態,令到家人面子全丟。很多時候,即使家庭背景如何,接收的信息有多廣泛外,當有些事情牴觸到價值觀的時候,人就會失掉理智。為人父母的、為人兄弟姐妹的都會有所迷失。《蘭花之舞》的故事與歐美的同志電影在結構上沒有大分別,但它令到觀眾看到東方的美學,東方的神態,再配上尼泊爾的舞蹈,影片流露出當地的色彩。再加上尼泊爾電影在市場上並不容易看到,故此這部電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呈現當地的環境,在叙事上也已經是稱職有餘。電影透過了兩個家庭的故事表達當地對同志的看法,面對衝突的部份或許未如理想,轉接位有點突兀,的確是有改善的空間。比較驚喜的是讓觀眾看到有小清新的一面,但是故事卻不夠完整,要在八十多分鐘去講一個時間跨度算多的電影,內心戲與叙事欠了細節,大多數情感也流於表面,但基本上語言是淺白的,很容易理解。《蘭花之舞》的色彩是在於影片裡有舞蹈、傳統的元素,點到即止的把尼泊爾的文化帶出來,也很婉轉的把舞蹈與愛情扯上關係,電影可謂是「少數中的少數」,純純的愛猶如是清泉,沒有過份的煽情,也沒有過份的講誰是誰非,力度適中。《蘭花之舞》整體叫做有可看性,大體。祝福這部電影有望繼續在其他的電影節放映,也寄望日後能再有機會看到尼泊爾的作品。喜瑪拉雅山之下,揭開這份隱藏的愛。文/Doroth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