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与赫夫共进晚餐生活不在于一个人能做什么,而在于他能面对什么分集剧情
说到侏儒,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《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》种的小恶魔提利昂。身材矮小,睿智,玩世不恭是小恶魔身上的标签,也为他的扮演者彼得·丁拉基贴上了这层标签。在美国八九十年代,也有一名家喻户晓的侏儒演员,他专演喜剧,曾获得了第39届金球奖(1982)电视类-最佳男配角(剧情类&喜剧类&迷你剧&电视电影)提名。他就是赫夫·维勒查泽。《我与赫夫共进晚餐》所讲述的就是赫夫的一生,由彼得·丁拉基主演。不同于俗套的传记片,这部电影没有从赫夫小时候开始演起,而是通过记者丹尼·泰特的旁观者视角进行讲述。丹尼·泰特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,他与赫夫一样,都亲手搞砸了自己本不错的生活。这也是赫夫会向他敞开心扉的原因。与《冰与火之歌》中的小恶魔一样,赫夫的原罪在于他是个侏儒。因为他是个侏儒,他的母亲厌恶他。为了能让母亲开心,他的父亲用了所有能用的办法和实验想让赫夫变成正常人。但依旧还是失败了。在赫夫年轻的时候,他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征服了巴黎,却因为在街头被妒忌他的青年殴打,而让母亲倍感蒙羞。为了证明自己,也为了不再被人歧视,赫夫漂洋过海来到美国,决定做一名演员。他研究了很多部电影后,用威胁的方式为自己赢取到一名厉害的经纪人,以及不错的角色。之后,赫夫开启他辉煌的演艺生涯。在大受欢迎,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后,他邀请父母来看自己的首映。刚开始的时候母亲还是以赫夫为荣,可当她看到剧中的赫夫如小丑般被人调笑时,怒不可竭的母亲离开了他。这一离开,便是永远的断绝关系。这时,赫夫才明白,当一个人不想爱你的时候,无论你做什么她都不会爱你。之后的赫夫一蹶不振,自暴自弃。直到《金银岛》,这部让他登上演艺生涯巅峰的情景剧向他抛来橄榄枝。巨大的成功让他更加的放纵,纸醉金迷的生活渐渐腐蚀着他的内心,填补着不被爱的空虚。而卡米尔的出现成为了赫夫的救赎。这个有些像他母亲的漂亮女人,让他体会到了爱情的滋味,也让他再次相信爱。可是很快,母亲带来的挫败感再次席卷了他。赫夫清楚地知道卡米尔嫁给自己只是为了财产和名气,她和母亲一样根本不想爱自己。于是赫夫更加的堕落,喜怒无常,他将对母亲,对卡米尔,对自己不被爱的愤怒用金钱发泄。混迹在声色场所,用女人和酒精麻痹着自己。赫夫沉迷在自毁中,也终于自毁成功。在被《金银岛》解雇后,卡米尔离开了他。他躺在空旷的豪宅中的长条桌子上,前面放着一台旧电视。如他初到美国从电视上学演戏的样子,看自己所演的喜剧。赫夫怎么也笑不出来。那时他明白了一个道理,生活不在于一个人能做什么,而在于他能面对什么。因为不肯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永远不会爱自己,他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,自己是可以被爱的。即使用金钱来买爱也在所不惜。即使用毁灭自己的方式也并无所谓。因为赫夫此时才知道自己在众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小丑而已,一个搞笑的侏儒。人们只喜欢他带来的欢乐和他挥霍的钱财。赫夫的心彻底破碎了,但好在还有一个人爱他,那就是他的助理凯西。在与丹尼·泰特分别的时候,赫夫跟他说,告诉世人,他的一生不后悔。说完这句话离开的时候,有几个人认出了赫夫,要求他做原来《金银岛》中滑稽的样子。赫夫试着拒绝,最终也还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。人们并不在乎赫夫,只在乎是否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,人们并不是真的爱他。当他失去用途后,就会被抛弃。曾经赫夫不明白这个道理,等他明白时,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珍惜的所有。赫夫痛哭着,烧着角色所穿的白西服。他痛恨自己所有的努力,所有的挣扎,因为这些都毫无意义。不想爱他的人,永远也不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爱上他。《我与赫夫共进晚餐》最特别的地方恐怕就是导演了。电影取自导演萨沙·杰瓦西采访赫夫·维勒查泽的真实经历改编,这也是他对老友的一个承诺。如同电影中丹尼·泰特的遭遇,赫夫在报社总编眼中只是个过气的侏儒,不管他怎么样,即使是自杀,也只能占个500字的小版块。因为在那个报社总编眼中,赫夫微不足道。但只有丹尼·泰特知道赫夫的伟大之处。赫夫与命运抗争,一生追寻着爱,表面上的放荡不羁是为了保护敏感而又易受伤害的内心。赫夫总认为既然上天生他为有缺陷的侏儒,那么一定会在其它地方给自己补偿。于是他拼命地想要被爱,被尊重,想要名声和金钱。但最终,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空。赫夫重新拾起了画笔,在他内心深处仍旧是那个来自法国巴黎的艺术家,画家。他想让自己的人生画成一副艺术品。可是混乱的颜料却将整幅画破坏。经历过自我放逐,经历过疯狂叛逆,赫夫重新面对了这一切,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。人或许能做很多事情,可以通过努力成就自己,也可以毁掉自己。但最终,还是要面对眼前自己所造成的那些可控,不可控的事实。要面对必然的失败,必然的不被爱,必然的嘲笑,必然的痛苦和必然的遗忘。有时候做什么很容易,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却很难。